【摘要】
【背景】
. Phenobarbital 被用作貓復發性癲癇發作的一線治療方法。
.雖然血液學異常是人類和狗的 Phenobarbital 抗癲癇治療的眾所皆知的副作用,但對於貓的這種變化知道甚少。
【目標】
.這項回顧性研究的目的是調查貓 Phenobarbital治療期間血球減少的盛行率和臨床相關性。
【方法】
.每位患者進行全血球計數,記錄血球容積比、白血球、嗜中性球和血小板的變化並進行分級。
【結果】
.接受合併用藥治療的貓的血球容積比低於接受單一治療的貓。
.Phenobarbital治療期間也發現白血球和嗜中性球有減少的趨勢。
【結論】
.臨床症狀通常為輕度至中度,很少有嚴重的。
【1.介紹】
.Phenobarbital 是最廣泛推薦的用於治療貓復發性癲癇發作的抗癲癇藥物。
.全血球減少症與治療前幾個月的 Phenobarbital 給藥有關,治療停止後可緩解。
.由於尚未檢測 Phenobarbital 對貓血球的影響,本研究的目的是調查Phenobarbital引起血液學異常的盛行率和臨床相關性,特別關注貓的血球減少症。
【2.材料與方法】
【2.1動物與樣本分析】
.根據反覆發作病史且無發作間期神經學徵候、臨床檢查和血清生化結果無異常,這些貓被診斷為疑似特發性癲癇。
.在治療開始時和治療監控期間進行血液學分析,並評估總細胞計數的Phenobarbital引起的血液學異常。
.Phenobarbital治療前的血液學結果定義為不超過6個月且治療開始前或治療後3天的測量結果。
.只要有可能,也記錄貓免疫缺陷病毒/貓白血病病毒 (FIV/FeLV) 狀態、Phenobarbital持續時間和劑量以及Phenobarbital血清濃度。
.根據治療天數對血液學分析進行分組:≤3 天(第 1 組); 4–180天(第 2 組); 181–540天(第 3 組); ≥541 天(第4組 )。
.Phenobarbital血清濃度<25 μg/mL,且在(25–35 μg/mL)或(>35 μg/mL)治療範圍內。
.實驗室的Phenobarbital參考區間為10-30μg/mL。
【2.2數據分析】
.非參數Wilcoxon-Mann Whitney和Kruskal Wallis檢定用於定量變數的組之間比較,而Steel檢定用於與對照組(≤3治療天,Phenobarbital血清濃度在治療範圍內)的比較。 p < .05 的值被認為具有統計顯著性。
【3結果】
.本研究回顧性評估了 69 隻診斷為特發性癲癇(不明原因癲癇)的貓的病歷。
.除了1隻患有中度嗜中性白血球減少症且 FeLV/FIV 狀態未知的貓外,這些患者的 FeLV/FIV 檢測結果均為陰性。
.1隻貓在Phenobarbital治療571天後的第三次血液分析中出現嚴重的白血球減少症和嗜中性白血球減少症,分別達到1.22×109/L和0.18×109/L。
.病理檢查顯示由於腦室內腦膜瘤導致雙側海馬畸形和硬化。由於細胞保存不良,無法進行骨髓評估。
.該患者 FeLV/FIV 檢測呈陰性,且沒有表現出其他血球減少症 。
【4討論】
.在這項回顧性研究中,對 69 隻接受Phenobarbital單一療法或聯合療法且疑似診斷為特發性癲癇的貓進行了Phenobarbital引起的血液學異常發生情況的調查。
.即使大多數觀察到的血球減少是輕度至中度,但白血球和嗜中性球的變化變得嚴重甚至危及生命,儘管這些在觀察期間沒有臨床相關性。
.最常見的是血球減少、淋巴結病、假性淋巴瘤、皮疹、發燒和凝血病。此外,Phenobarbital對肝臟的影響是眾所周知的,會導致肝臟酵素誘導;然而,這些變化尚未在貓身上觀察到。
.由於沒有患者表現出臨床相關症狀,因此我們的研究中既沒有進行骨髓細胞學檢查也沒有進行組織學檢查;因此,無法區分這兩種主要因果機制。
.在Phenobarbital治療期間,只有兩隻貓出現嚴重且危及生命的嗜中性球細胞減少症。
.除了神經系統症狀外,這兩個病例的臨床檢查均未發現異常。一名病例也進行了病理檢查,但沒有發現嗜中性球細胞減少的原因,其中包括嚴重的發炎過程或傳染病。
.Phenobarbital治療期間,21.7% 的貓有輕度或中度貧血。
.因此,我們無法確定慢性腎臟病或貧血相對於Phenobarbital給藥的影響是否是造成貧血的原因。
.在研究中,接受聯合治療的貓的血容比低於接受單一治療的貓。
.我們觀察到對Phenobarbital治療時間以及白血球減少症和嗜中性白血球減少症嚴重程度的影響。
【5結論】
.我們發現 76.8% 的Phenobarbital治療貓出現血液學細胞減少症,即使所有細胞株都減少,也沒有臨床疾病。
.儘管如此,對嚴重嗜中性球細胞減少症的患者應進行更仔細的評估,重點是可能的繼發性感染。
來源: https://doi.org/10.1111/vcp.13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