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新型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SARS-CoV-2)。
●實驗性感染結果顯示家貓對此病毒具有高敏感性,且在貓之間可以相互傳播。
同時,自然感染的可能亦在逐漸增長的病例報告上得到證實。
●現今社會,飼養寵物貓的人口數龐大。
評估貓是否具有傳染SARS-CoV-2給人類的風險是重要的。
●SARS-CoV-2的二次侵襲率(secondary attack rate, SAR)
歐洲平均SAR為16.6%:根據年齡族群與關係性的不同有很大的變化。
感染不同病毒變異株對SAR有影響力。
●臨床症狀的表現會增加傳染的可能性。
●推測人類以唾液、氣態膠體、糞便為傳播工具,將病毒傳染給貓咪。
目前仍無法分辨單一主要傳染路徑。
接觸的密度與時間長短和感染貓咪的可能性有相關性。
●許多病例報告描述感染貓咪出現輕微至中等程度的臨床症狀:
呼吸道症狀
胃腸道症狀
全身性非特異性症狀
●一具有肥大型心肌病的感染貓咪病例:
出現與人類重症患者相仿的嚴重臨床症狀。
在許多組織中皆具有高病毒量。
排毒能力增加。
●本研究目的:
評估家庭成員感染COVID-19風險是否因為介紹家貓而增加。
以量化的方式評估飼養貓咪造成SARS-CoV-2傳播的附加風險。
【研究材料與方法】
●由專家進行量化風險評估。
●本研究中家庭定義為:
至少兩位人類居住於同個屋簷下。
共享環境至少包含:廚房、浴室、常見生活空間。
任何屬於該家庭的寵物貓皆須為:
●飼主餵食。
●對家族成員都保持友善。
●會花時間在家族成員旁邊睡覺或休息。
●使用貓砂盆。
●將風險行為分成兩大類別:
親密互動-
●唾液、氣態膠體、糞便為可能傳播路徑。
非親密互動-
●空氣與糞便傳播為可能傳播路徑。
【結果】
●專家認為以下幾種親密互動方式是造成雙向傳染的可能風險。
貓與人臉對臉
抱貓
讓貓待在人類膝蓋上
撫摸或擁抱
共用床或座椅、家具
●可能導致人類傳染給貓的途徑:
讓貓咪吃到飼主碗盤上的剩飯菜。
●可能導致貓咪傳染給人的途徑:
讓貓咪在餐桌上。
在貓咪理毛後撫摸貓咪。
●專家認為以下幾種非親密互動方式是造成雙向傳染的可能風險。
撫摸貓咪
餵食貓咪
可能導致貓咪傳染給人的途徑:
●清理貓砂盆
●傳播風險(SAR):
親密互動下SAR高。
非親密互動下SAR中等。
●人畜間的傳播附加風險程度可分成幾類:
非常低:所有家庭成員皆和貓咪有親密互動。
微不足道:
●僅飼主與貓保持物理一定距離。
●僅第二家族成員和貓保持物理一定距離。
●家庭成員皆與貓保持物理一定距離。
【討論】
●根據人與貓之間互動的密集度,附加風險的評估結果如下:
當家族成員與貓之間有親密互動時,其傳染風險非常低。
當家族成員與貓之間保持一定物理距離時,其傳染風險微乎其微。
●人與人之間的傳播在親密互動下的風險非常高。
●加強於居家環境使用漂白水與消毒劑有助於預防糞便傳播。
●在居家隔離期間,確保貓咪待在室內,以避免貓咪將病毒傳播至戶外的貓。
●SARS-CoV-2對貓的影響之相關資訊有限。
●由貂變異而出的病毒株在雪貂身上具有更強的複製力以及較高的發病率。
在人類呼吸道上皮細胞有較弱的複製力。
●無症狀感染病例難以評估傳播力。
無症狀與發病前患者常能有效地傳染SARS-CoV-2給別人
●SAR並未因年齡的不同而有不同。
●貓的內在特徵因子被排除於風險評估之外。
品種、年齡、醫藥狀況等等。
內在特徵因子能否影響對病毒的敏感性仍具高度的不確定性。
●實驗中,貓於感染病毒後無臨床症狀的表現。
臨床上亦不易調查無臨床症狀的感染貓咪。
●無臨床症狀不太會到動物醫院就診。
●專家認同從貓傳染病毒給未曾感染過的家中第二照顧者的機率非常低,甚至微乎其微。
基於互動的密集度不同。
●由貓傳染給人的機率較人傳染貓的機率來得低。
主要可能因為貓的每分鐘呼吸量僅有人類的10%。
●但四周空氣仍可能有高度病毒量的出現。
●貓咪透過氣態膠體傳染給人類的重要性遠小於以同種方式由人類傳染給人類。
●常規性感染預防方式能降低物種間病毒傳播的風險。
清理貓砂盆和與貓接觸後洗手。
●本研究限制:
專家的選擇。
【結論】
●根據本研究結果,家貓的存在對於家族成員感染病毒的風險性不具顯著的影響力。
●感染貓咪出現臨床症狀可能造成家中成員受傳染風險的增加。
【參考文獻】
Allendorf, V., Denzin, N., Conraths, F., Boden, L., Elvinger, F., & Magouras, I. et al. (2022). Does having a cat in your house increase your risk of catching COVID-19?. One Health, 14, 100381. doi: 10.1016/j.onehlt.2022.100381
來源:https://doi.org/10.1016/j.onehlt.2022.100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