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細菌感染為一顯著性病因,會在不同的動物身上造成疾病與死亡。
●本研究目的:調查大韓民國的貓在不同部位之感染與病原性細菌盛行率關係。
【材料】
●本實驗中樣本採集自:
皮膚/耳朵
尿液
呼吸道
下痢型糞便
●樣本採集後置於冰塊上,於6小時內送至實驗室。
●細菌培養:置於5%脫纖維蛋白羊血培養基(5% defibrinated sheep blood agar)與馬康基氏瓊脂(MacConkey agar)後於好氧與厭氧環境下,以37°C培養24小時。
●僅在一培養基內出現1-2主要菌落型態差異的樣本,才會採納並繼續進行後續分析。
【研究結果】
●在2018-2019期間,共有609隻細菌自所有樣本中被分離出。
●細菌盛行率:
1-5歲貓咪:45.2%
1歲貓咪:27.9%
●採集到細菌的比率以下痢型糞便與皮膚樣本為多。
●23%的細菌採集自於6-10歲貓咪的尿液樣本。
●共有267個細菌被分離自下痢型糞便樣本:
其中有92.9%源自於13種不同的細菌種別。
以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最盛行(65.5%)。
克雷伯氏肺炎桿菌(Klebsiella pneumoniae)與困難梭狀芽孢桿菌(Clostridium difficile)較常出現於11-15歲貓咪,其次為1-5歲與不足1歲之族群。
屎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最常盛行於11-15歲貓咪的樣本中,其次為6-10歲、1-5歲、不足1歲之族群。
●共有184個細菌被分離自皮膚樣本:
以貓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felis)最盛行(26.1%)。
假中間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pseudintermedius):12.5%。
施式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chleiferi):8.2%。
●共有57個細菌被分離自尿液樣本:
以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最盛行(17.5%)。
屎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8.8%。
貓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felis):7%。
僅在1-5歲貓咪與6-10歲貓咪這兩組別分離出細菌。
●共有101個細菌被分離自呼吸道樣本:
以多殺性巴斯德氏菌(Pasteurella multocida)最盛行(13.9%)。
達可馬巴斯德氏菌(Pasteurella dagmatis)與支氣管敗血性博德氏桿菌(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為貓重要呼吸道病原菌。
●較常出現在不足1歲貓咪的族群中之細菌:
達可馬巴斯德氏菌(Pasteurella dagmatis)
支氣管敗血性博德氏桿菌(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
犬鏈球菌(Streptococcus canis)
屎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
●較常出現在中齡貓咪的族群中之細菌:
多殺性巴斯德氏菌(Pasteurella multocida)
奇異變形桿菌(Proteus mirabilis)
●較常出現在老年貓咪的族群中之細菌:
貓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felis)
【結論】
●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下痢型糞便與尿液樣本中分離出最盛行的細菌。
於別篇研究中提到,產氣莢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為下痢貓咪的主要病原菌:與本篇研究結果不同的可能原因為地區、環境因子、實驗手法、流行病的不同所致。
●貓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felis):皮膚樣本中分離出最盛行的細菌。
●多殺性巴斯德氏菌(Pasteurella multocida):呼吸道樣本中分離出最盛行的細菌。
●根據本研究,5歲以下的貓咪有較易感染的傾向,許多細菌的盛行率皆高於其他年齡組別。
●推測假中間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pseudintermedius)並非貓的常在菌叢。
●本論文的限制:
樣本來源地區與季節資訊並未詳盡記載。
樣本來源個體貓的性別、生理與健康狀況並未記錄。
一些與人類相關之病原菌種並未於研究中出現:很可能是因為此研究中所提供之細菌培養環境並未符合此類細菌的生長。
●瞭解細菌盛行率能在選擇抗生素種類進行貓咪的治療時提供有效的指引方向。
【參考資料】
Moon, D. C., Choi, J. H., Boby, N., Kim, S. J., Song, H. J., Park, H. S., Gil, M. C., Yoon, S. S., & Lim, S. K. (2022). Prevalence of Bacterial Species in Skin, Urine, Diarrheal Stool, and Respiratory Samples in Cats. Pathogens (Basel, Switzerland), 11(3), 324. https://doi.org/10.3390/pathogens11030324
來源:https://doi.org/10.3390/pathogens1103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