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肉食性動物有重要生態性功能。
控制草食性動物與小型肉食性動物的數量。
維護地區族群數量。
●環境景觀的轉變能導致新病原的散播。
一旦野生肉食性動物免疫力下降時,便可能出現有害性。
肉食性動物被視為敏感的偵測者。
●腺病毒(Adenoviruses)
大型無封套雙股DNA病毒。
環境抵抗性高。
具物種特異性。
可藉由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染:
●口水
●呼吸道分泌物
●糞便
●尿液
能建立永久性感染。
在免疫抑制的情況下再活化。
●犬腺病毒第一型與第二型(canine adenovirus types 1 and 2, CAdV-1 & CAdV-2)
可在野生動物與豢養的動物間傳染。
●CAdV-1
為犬傳染性肝炎的病原。
症狀:
●壞死性肝炎
●血管炎
●泛發性血管內血液凝固症(DIC)
●腦炎
●腎小球腎炎
常見於犬隻。
●CAdV-2
為犬傳染性呼吸道疾病的病原:犬舍咳。
於犬之間具高傳染力。
曾報導過在一隻被捕獲的鬃狼注射減毒疫苗後,出現致死性的CAdV-2感染。
●本研究目的:
辨認現今存在於巴西野生肉食性動物的腺病毒種類。
腺病毒相關組織病理學病灶特徵。
【研究材料與方法】
●52隻肉食性動物接受屍體解剖。
11種物種的肉食性動物。
50隻為2014-2019年間評估道路上死亡野生哺乳類動物健康程度所用之媒材。
●所有採樣樣本皆保存於-20°C直至檢測。
●採集所有樣本動物的脾臟和(或)肺臟。
當檢測為腺病毒陽性動物時,其他可使用的組織也拿來做檢測。
●總DNA取自:
肺臟:38例
脾臟:46例
●所有來自腺病毒陽性動物的組織樣本皆使用福馬林固定。
H&E染色後使用光學顯微鏡分析。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
【結果】
●52隻動物中,有1隻檢測為腺病毒陽性(1.9%)。
為一高速公路上死亡的成年雄性豹貓。
●腦、骨骼肌、脾臟、腸系膜淋巴結、胃、十二指腸皆可見檢測結果呈病毒陽性。
腎臟、盲腸、肺臟、肝臟、舌頭之檢測結果呈病毒陰性。
●陽性樣本死亡原因:
摩托車衝撞所致外傷死亡。
●主要肉眼病變
內臟器官的破損
骨折
皮膚撕裂傷
肌肉拉扯傷
指甲斷裂
橈腕關節錯位
雙側眼球突出
血胸
●腹腔內異樣病變
脾臟腫大
腸系膜淋巴結腫大
脂肪沉著
●組織病理學分析結果:
中等至顯著的肺臟出血與水腫
中等程度的肺動脈肥大
小腸:濾泡增生型的黏膜下層淋巴球增生聚集
【討論】
●在作者的認知中,潛在腺病毒感染僅於野外調查時被報導過一例。
●於印度捕獲的豹:
細胞核內包涵體
肝炎
●於家貓中,第一次偵測到腺病毒感染是透過光學與電子顯微鏡檢測出。
在一同時感染貓白血病病毒的個體:內皮細胞的細胞核內包涵體。
●不同的腺病毒被發現在另一家貓身上。
以直腸與咽喉拭子檢測出。
同時患有貓免疫缺陷病毒:暫時性肝衰竭。
●定義為貓腺病毒1(feline adenovirus 1)。
與人類腺病毒1高度相似。
被認為是人類傳染給貓咪的。
●支持本研究發現之腺病毒為新種病毒的因素:
DNA聚合酶中的胺基酸分歧。
在新種宿主身上發現。
●本研究的限制
放大的DNA聚合酶序列過短。
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定序出此新種病毒的完整序列。
期望能培養此豹貓腺病毒1(ocelot adenovirus 1)。
●所有樣本中皆未偵測到犬腺病毒1與2。
●非預期結果:
因這些病毒能感染許多種類的肉食性物種。
過往在許多國家觀察到在野生肉食性動物(特別是犬隻)中有高盛行率。
●即便本研究檢測出的腺病毒盛行率十分低(1.9%),仍需要持續觀察探討病毒對野生肉食動物的致病性。
●在豹貓身上發現的新種病毒於許多內臟中皆可瞧見。
全身性感染
●組織病理學結果顯示該樣本同時有寄生蟲性的感染。
●寄生蟲與其他伴隨的免疫相關病毒感染不能被排除。
需要進一步的調查。
【結論】
●此篇文獻報導了南美洲第一例野生豹貓的腺病毒病例。
儘管無腺病毒相關病灶,不能排除病毒的致病性。
●需要更進一步的文獻來探討此種腺病毒的完整基因。
【參考文獻】
Lial, H. C., Navas-Suárez, P. E., Ewbank, A. C., Exposto Novoselecki, H., Ferreira-Machado, E., Dos Santos Cirqueira, C., de Azevedo Fernandes, N., Esperón, F., Catão-Dias, J. L., & Sacristán, C. (2022). Adenovirus surveillance in wild carnivores from Brazil. Infection, genetics and evolution : journal of molecular epidemiology and evolutionary genetics in infectious diseases, 99, 105246. https://doi.org/10.1016/j.meegid.2022.105246
來源:https://doi.org/10.1016/j.meegid.2022.10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