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利什曼原蟲病(Leishmaniosis)
在歐洲地中海地區為一地方性流行病。
由嬰兒利什曼原蟲(Leishmania infantum)感染所致。
傳播媒介為白蛉(phlebotomine sand flies)。
於貓身上的相關資料有限,被認為是貓的新興疾病。
感染貓時的臨床症狀多為皮膚型與眼科相關疾病,不見得涉及內臟。
●慢性下痢唯一不常見的利什曼原蟲病表現形態。
●於犬,胃腸道症狀大部分與慢性腎病相關。
●嘔吐與下痢僅偶爾被報導發生於某些罹患利什曼原蟲病的貓咪。
【病例介紹】
●一隻10歲已絕育公短毛家貓就診評估慢性下痢。
來自多貓家庭,居住於室內與室外。
並未接種過任何疫苗或腸道型寄生蟲的治療。
主食為市販乾飼料。
●主訴:
輕微體重下降。
小腸型下痢:4周前開始出現。
●曾嘗試飲食轉換與抗生素治療,皆無反應。
●理學檢查:
輕微鱗屑性皮膚炎。
身體狀況欠佳:BCS 3/9、體重3.7公斤。
腹部觸診無異常。
周邊淋巴結輕微腫大。
●實驗室相關檢查:
輕微非再生性貧血
高球蛋白血症
輕微蛋白尿
●糞便檢查:
無寄生蟲的發現。
●先嘗試經驗性治療:
Fenbendazole:50mg/kg,每24小時一次,持續五日。
轉換成水解蛋白飲食。
給予益生菌。
●兩個月後複診結果:
體重增加至4.18公斤。
臨床症狀部分改善:下痢仍舊會發生。
血液學檢查結果變差:
●貧血情況變嚴重。
●球蛋白濃度上升。
●血清中維生素B12濃度增加。
腹腔超音波影像:
●脾臟腫大:斑駁蜂窩樣。
●十二指腸壁輕微增厚(2.6mm)。
細針採樣:脾臟與淋巴結
●在細胞學診斷下發現利什曼原蟲的無鞭毛體。
骨髓採樣之細胞學:
●發現自由遊走的利什曼原蟲無鞭毛體,巨噬細胞的細胞質內也有利什曼原蟲無鞭毛體。
●免疫螢光染色:
偵測到抗利什曼原蟲抗體。
●血清電泳:
Alpha-2球蛋白輕微增多。
多株伽瑪球蛋白症(polyclonal gammopathy)。
●診斷為利什曼原蟲病
建議進行胃腸內視鏡與生體檢驗以確認是否有其他相關原發性胃腸道疾病,以期能解釋慢性下痢狀況。
●胃腸內視鏡:
在全身麻醉下進行檢查:
●Propofol誘導麻醉。
●Isoflurane維持麻醉。
中等程度非特異性的胃炎。
十二指腸呈現水腫性,伴隨增加的瀰漫性鬆軟顆粒。
●迴腸結腸鏡檢查:
瀰漫性充血的黏膜。
多處局部糜爛。
●所有胃腸道片段都有採樣,以福馬林固定後送至進行組織病理學分析。
●組織病理學:
在黏膜固有層(lamina propria)有著瀰漫性廣泛的肉芽腫性與淋巴漿細胞性發炎反應。
●以十二指腸較嚴重。
●於胃、迴腸、盲腸亦可見。
整個胃腸道中許多巨噬細胞的細胞質內皆可找到利什曼原蟲無鞭毛體。
●以免疫化學組織染色卻痢為利什曼原蟲。
●診斷為利什曼原蟲感染所致之肉芽腫性胃腸炎
●治療
Allopurinol:10mg/kg,每12小時一次。
日常保健:
●核苷酸
●活性己糖相關化合物
並未給予meglumine antimoniate的皮下注射治療。
●因貓天性不易配合。
●治療持續一個月後:
下痢問題獲得解決。
體重增至5公斤。
UPC比率正常。
伽瑪球蛋白仍舊增加。
●治療持續八個月後:
未見胃腸道臨床症狀。
伽瑪球蛋白症仍舊存在。
脾臟穿刺採樣之細胞學結果仍可見利什曼原蟲無鞭毛體。
抗體含量也未見下降。
●隨後,貓咪失去了後續追蹤狀況3個月。
●後因急診狀況送院:
出現敗血症的臨床表現。
●懷疑肇因於右前肢的膿包。
住院後不久便死亡。
未獲得屍體解剖的許可。
【討論】
●於犬貓身上,因利什曼原蟲病所致之原發性胃腸道疾病並不常被報導。
在患有利什曼原蟲病的犬隻身上,嘔吐與下痢等臨床症狀多因腎臟病所致;也和肝病、胰臟炎或胃腸道發炎相關。
● 無症狀結腸炎曾被報導發生於自然感染利什曼原蟲病的犬隻身上。
全胃腸道片段都可見蟲體,以盲腸和結腸的蟲量為多。
●有研究指出犬慢性胃炎與小腸結腸炎和利什曼原蟲症有相關性。
●至今未曾被報導過慢性下痢為利什曼原蟲感染貓時的主要臨床表現。
嘔吐與下痢是利什曼原蟲感染貓時的一項臨床發現可能,但其出現率<25%,且多反應出該病患有其他胃腸道相關疾病。
●一病例報告描述一隻貓罹患利什曼原蟲症,出現急性黃疸與嘔吐的症狀。
在屍體解剖時發現無鞭毛體出現於許多不同的腹部臟器,例如:胃、大腸等。
●充血、水腫的、不規則且輕微糜爛之結腸黏膜為利什曼原蟲感染症的常見犬貓病理變化。
最常見的炎症特徵為化膿性肉芽腫。
●面對貓咪慢性下痢,當診斷工具與嘗試性治療排除其他可能病因後仍無法確立病因,生體採樣會是下個應考慮實施的檢查。
多用以確立病因不明之炎症性腸炎或腫瘤性疾病(多為淋巴瘤)。
在因經濟或麻醉風險高而無法進行生體採樣時,可嘗試在沒有確診的情況下便開始投與免疫抑制藥物治療。
●有其他證據能協助推測為免役相關病因時亦可直接開始免疫抑制藥物治療。
●需要注意的是,免疫抑制藥物治療對於利什曼原蟲症的治療是無異且有害的。
●近期的紀錄中,有87.5%的受感染貓咪出現高伽瑪球蛋白症。
在其他傳染病及發炎情況時亦會發生,屬非特異性特徵。
●僅有12.5%的受感染貓咪出現蛋白尿。
●正球正色非再生性貧血也是常見的貓利什曼原蟲症症狀表現。
●過往研究中,腹腔超音波下瞧見蜂窩樣脾臟多與淋巴組織增生相關。
近期則逐漸發現其與犬貓利什曼原蟲症有相關性。
●利什曼原蟲症可導致脾臟炎。
脾臟細胞學採樣可協助診斷。
●貓利什曼原蟲症相關治療與預後數據有限;標準治療方針缺乏。
多使用經驗療法:治療犬利什曼原蟲藥物。
●單獨使用Allopurinol。
●合併使用Allopurinol和Meglumine antimoniate。
●本病例在服用Allopurinol與N-AHCC後,下痢的症狀消退。
●雖然N-AHCC應用於其他病例時也獲得許多正向結果,針對貓利什曼原蟲的效力仍缺乏相關研究數據。
於犬隻的研究中已證實能預防疾病的進展。
●N-AHCC可作為一有效力胃腸炎疾病治療手段。
已有研究證實能增加T1輔助細胞反應與調節腸道上皮細胞和巨噬細胞的免疫調節效力。
●因臨床上的貓利什曼原蟲疾病相對少見,再加上慢性下痢並非常見具特色性的臨床症狀,因此,在流行地區中,遇到出現慢性胃腸道疾病的貓咪時,利什曼原蟲病需要列為診斷考慮之一。
【參考文獻】
Tabar, M. D., Naranjo, C., Dehesa, A., & Rodríguez, M. C. (2022). Leishmaniosis in a cat with chronic diarrhea as the only clinical manifestation. Journal of veterinary internal medicine, 36(2), 753–757. https://doi.org/10.1111/jvim.16347
來源:https://doi.org/10.1111/jvim.16347